壹财信

北斗研究院信披现低级错误,一核心技术专利发明人引关注

壹财信 发布于 2024年01月16日 14:44

来源:壹财信

作者:谢利君

长沙北斗产业安全技术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斗研究院”)是一家研发和应用驱动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专注于无线电信号的生成、测量与处理,紧密围绕卫星导航和航天测控领域,坚持自主创新和国产可控,形成了导航仿真与测试评估、时空安全与增强、航天测控与地面测试三大业务方向。

2023年5月30日,北斗研究院上交所科创板IPO获受理,并于同年9月9日披露了首轮问询回复,之后在12月30日,北斗研究院对问询回复还做了数据更新。此次IPO,北斗研究院聘请的保荐机构系中泰证券

搞错同行上市时间

在问询回复(2023年半年数据更新版,下同)中,上交所“吐槽”了北斗研究院招股说明书等文件没有清晰披露其主营业务、核心技术以及细分行业竞争格局,对行业分析和市场空间分析宽泛,没有围绕细分行业进行披露,未客观反映北斗研究院的市场地位,不符合招股说明书格式准则要求等。要求保荐机构相关部门督促北斗研究院和项目组完善招股书等申报文件,严格落实信息披露义务。

除了信披格式不符合准则外,《壹财信》还发现北斗研究院的招股书中还存在一处低级的信披错误。

据招股书145页,北斗研究院在披露同行业主要企业相关情况一节中介绍盟升电子(688311)2013年成立,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

但是公开数据显示,盟升电子于2019年12月冲刺科创板IPO,保荐机构为华泰联合证券,2020年7月6日,盟升电子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申请结果通过。巨潮资讯网显示,盟升电子于2020年7月31日开始在上交所挂牌交易,不知道北斗研究院和中泰证券在编制招股书时为何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

北斗研究院信披现低级错误,一核心技术专利发明人引关注 公司 第2张

(截图来自巨潮资讯网)

另据招股书,2020年至2022年(以下简称“报告期”),北斗研究院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较高。

报告期内,北斗研究院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349.85万元、14,417.22万元和24,284.81万元;而同期的应收票据分别为786.38万元、1,283.60万元和1,763.75万元,应收账款分别为5,139.62万元、5,768.63万元和13,460.89万元。报告期内,北斗研究院的应收账款和应收票据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3.38%、48.92%和62.69%。

核心技术专利发明人引关注

北斗研究院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高端技术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之一,若公司未来无法为研发人员提供具备竞争力的薪酬水平、激励机制和发展空间,将可能导致关键技术岗位人员流失,将对公司的技术研发实力以及生产经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上交所也曾对研发费用等问题进行了问询,问询回复中北斗研究院选取了盟升电子、坤恒顺维(688283)和航天环宇(688523)作为可比同行。

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同行业研发人员的平均薪酬分别为20.31万元、25.30万元、28.11万元和13.17万元,同期北斗研究院的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6.73万元、20.30万元、21.01万元和8.80万元,虽完整年度呈现逐年上涨趋势,但仍明显低于同行。

对此,北斗研究院在问询回复中称,上述情况主要与公司研发人员结构及坤恒顺维薪酬显著过高有关。2022年度,盟升电子研发人员薪酬增长较快,主要系盟升电子2022年研制任务增加较多,研发费用较高。而坤恒顺维自上市以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研发环境,提高研发人员薪酬待遇,且坤恒顺维研发人员学历水平整体较高等因素皆导致其薪酬较高。而同地区可比公司航天环宇也在2021年引入了两位年薪超过100万、三位年薪超过50万的资深专家和资深技术人才,导致其研发人员平均薪酬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不难看出,同行皆在高薪聘请大牛,改善研发环境。反观北斗研究院,不仅薪酬水平不及同行均值,另外在引进技术人员时大多以本科学历,毕业3年以内的员工为主。此外,据问询回复,2022年度北斗研究院有13名研发人员离职,当年度新增研发人员30人,研发人员的流动性较大。

除上述问题外,上交所也关注到其核心技术的专利以及发明人的情况。北斗研究院在问询回复中称公司的核心技术为自主研发产生,并非接受智能科学学院等第三方的任务研发而成,亦未使用任何第三方的物质技术条件。

问询回复中披露,ZL202110822082.8和ZL202211430320.1两项核心技术专利分别于2021年7月21日和2022年11月15日提出申请,第一发明人皆为陈振宇。不仅如此,2021年1月、7月以及2022年9月申请的三项核心专利发明人名单中也出现了陈振宇的名字。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多次出现在核心技术专利发明人名单中的陈振宇既不是核心技术人员,也不是员工持股平台名单中的人员,且招股书和问询回复中也没有介绍其任职情况。

可见,对于参与过多项核心专利发明工作且两项核心技术专利第一发明人的陈振宇,不得不令人关注其具体身份,而为何招股书中对其只字不提,是否公司员工,我们都无法得知,而作为科创板IPO公司,其核心技术专利成果的具体情况应当全面披露,希望北斗研究院及其保荐机构中泰证券能进一步给予补充说明,我们对此保持关注。

《壹财信》对其发表的策略研究内容或与机构联合制作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所有的产品及服务、以及壹财信网站的文章、图片、评论等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欢迎转载,但转载须注明出处(来源:壹财信及作者名字)。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邮箱:yicaixinbd@163.com

相关文章

更多